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08:24:40
中国将成为该地区最大的太阳能电缆应用市场。
单晶与多晶目前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格局,这有利于行业的发展。第二点就是晶科的经营模式与众不同,大部分光伏公司的户用品牌会对组件、支架、逆变器等系统各个部分进行组合配置,然后将整套的光伏系统通过经销商卖给终端用户。
针对单晶与多晶的发展,钱晶表示,因为率先普及了金刚线切割工艺,单晶的成本有了大幅下降,并在近几年强势崛起;而现在多晶产业也开始运用金刚线切割,又重新拥有了成本优势,这就是年初价格战的背景。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2017年组件出货量接近10GW作为组件领域内的领军企业,晶科能源2016年的组件出货量达到6.65GW,雄踞全球第一。第一点在于用户对于光伏电站的意识已经发生了转变。每个企业对竞标价格的确定都会从项目盈利性、企业长期战略规划以及商业模式三个纬度来考量,这三个纬度是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报价策略。钱晶向OFweek太阳能光伏网表示,晶科2017年的组件出货量在2016年的基础上增长了47%,接近10GW,继续领跑全球,是全球第一家出货量达到10GW门槛的企业。
随着补贴的进一步下调,光伏产业该如何继续降低成本成为了业内人士最为关心的话题。对于晶科来说,项目的盈利性将会是重点考虑的方面,在现在这一轮领跑者竞标中,晶科将根据这三个纬度的不同比重,然后得出最合理的报价方案,积极的参与领跑者。在出口方面,据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统计资料,2017年111月,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为1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4%;多晶硅进口量14.4万吨,同比增长17.3%。
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看来,这一现象的存在,与全球光伏市场的大环境相关。高效产品需求增大倒逼技术加速创新升级。东、中、西部协同消纳市场没有形成,省间交易存在壁垒,输电通道建设滞后于光伏等新能源发展,加上现有电网调峰能力及灵活性不足、西北本地消纳能力有限,造成西北部地区弃光限电严重,东西部供需不均衡。西北仍是重点,中部较为火热,东部关注度较高。
受益于我国良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基础(设备、人才、配套等),光伏生产设备在泛半导体领域国产化程度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光伏生产装备国产化,包括丝网印刷机(苏州迈为、深圳科隆威)、多线切割机(大连连城)等均已经批量在产线应用。目前,我国太阳能硅片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在80%以上,且大量出口至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地,全球前十大硅片企业中,中国占据9席,随着生产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我国硅片竞争优势仍将持续。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中先进技术产业化正在加速推进。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均超过50%,继续保持全球首位。光伏电站建设的热情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北美、欧洲、亚洲,包括南非等地都进行了布局,开始形成初具规模的全球布局格局。
展望未来市场持续保持增长态势王勃华表示,展望未来的光伏市场,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十三五期间国内市场好于预期,这从20172020年光伏电站新增建设规模方案可以看出。如我国光伏产品以晶体硅电池为主,且主要集中在常规电池环节,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在异质结等高效电池和产品可靠性方面与国外相比仍存差距,基础研究亟待提升。为此,2017年,我国光伏产业中的硅料、长晶等环节开始往西北、西南等能源富集地区转移,高效电池组件则布局于产业配套较好的长三角等地区。此外,受全球光伏市场继续扩大的影响,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量快速增长,但产品出口价格持续下滑,墨西哥、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增速提升,其中对印度出口跃居第一位。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中P型单晶及多晶电池技术持续改进,常规产线平均转换效率分别达到20.5%和18.8%,采用钝化发射极背面接触技术(PERC)和黑硅技术的先进生产线则分别达到21.3%和19.2%。自2016年首次成为装机量最大的新增能源,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为数不多的,同步参与国际竞争,与世界先进水平在同一起跑线上,产业化占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受惠于市场规模扩大,企业出货量大幅提高,同时由于技术工艺进步带动生产成本下降,我国光伏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升,上游硅料、硅片、原辅材以及下游逆变器、电站等环节毛利率最高分别达到45.8%、37.34%、21.8%、33.54%和50%。产业优势显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已为期不远。在技术进步及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领先企业多晶硅生产成本降至6万元/吨,组件生产成本降至2元/瓦以下,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降至5元/瓦左右,度电成本降至0.50.7元/千瓦时。得益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的投资成本持续下滑:组件价格可从2017年的2.7元/瓦左右下降到2018年2019年的22.2元/瓦,系统投资成本可从当前的6元/瓦,下降至5元/瓦。扶贫、户用等细分市场正在加速崛起,分布式电价下调可能引发新一轮抢装;分布式交易试点进一步探索分布式发展模式,有利于发挥分布式比较优势。据王勃华介绍,2013年,美国光伏招标项目报价8.3美分/千瓦时,2014年,阿联酋光伏项目报价仅为4.97美分/千瓦时,2016年,阿布扎比的光伏项目报价就进一步下降为2.42美分/千瓦时,2017年,墨西哥的光伏项目招标报价创下新低,为1.77美分/千瓦时,这一趋势目前来看,依然存续。这从近年来,全球光伏项目招标价格持续下行也可见一斑。
4.非技术成本进一步下降:包括降低土地税费和接网费用,以及保障电力接入等,预计部分基地竞标电价可进入0.40.5元/度之间,与风电平价。如在欧洲,就有包括晶科、正太、天合、中电等企业集团进行投资生产
虽然对阿联酋这种油气大国而言,光伏依然是新能源,但对全球其他主要地区而言,也许光伏已经是成熟的旧能源了。在CES,中国和全球的创投家们扎堆参会;而在世界未来能展,几乎看不到一位风险投资家。
这一峰会在能源行业赫赫有名,由Masdar(阿联酋未来能源投资公司)发起,自2008年首次举办以来,它已经快速成长为中东北非地区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世界可再生能源展会。不出意外,进会场的长队中也有很多中国面孔,还不乏一些老朋友。
那么,未来能源对投资人失去吸引力了吗?或者说,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不再属于未来能源了吗?或许,这种解释是合理的。尽管能源与消费电子具有不同的行业特质和属性,但在人气和传播度上,却有着天壤之别,特别是在以捕捉未来机会的风险投资人的参与度上,WFES显然被忽略了。从类型来看,中国光伏企业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国内一线的光伏企业如隆基、晶科、阿特斯、天合光能、晶澳、汉能、正信、比亚迪、英利、特变电工、阳光电源、华为、中来股份都来了。1月15日,第一次去阿联酋参加阿布扎比世界未来能源展(Word Future Energy Summit,WFES)。
参展的能源企业,从国别来看,主要来自中国、阿联酋、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瑞士等地,其中以中国的能源企业数量最多。我看到朋友圈中转发世界未来能源展会的人寥寥,而CES的内容却不断刷屏。
这次参展的企业主要分为四类:以新能源发电和综合能源公司为代表的能源企业;以污水和固废处理为主的环保企业;以服务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以阿联酋当地政府机构和日本、哈萨克斯坦等展会主办方为代表的参会企业。在首都机场、迪拜机场,我都遇到了来自中国的光伏企业参会者。
不过,不止一位中国光伏企业家对我说,这个展会开了整整四天,但实际上一天就能逛完了。没有亮瞎眼的黑科技,完全无法与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的那种前沿创新气质相媲美。
这是一次期待已久却失望而归的旅行中国正在通过国内生产取代多晶硅进口的额外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晶硅工厂投产上线,中国多晶硅的进口份额在逐年下降。若2018年有120吉瓦的市场,那么中国的新增装机量将约有65吉瓦。
多晶硅进口事实上,中国硅片生产商仍在继续大量进口多晶硅。120吉瓦的装机量将基本保持多晶硅的供求平衡。
中国晶硅制造商正在不断扩大生产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2017年强劲市场带动的需求增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多晶硅的限制性进口关税。关于隆基和中环(以单晶硅产品为主的光伏企业)的快速扩张,他们将如何满足他们对高纯度多晶硅的需求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10GW和115GW可能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风险。随着近年来单晶硅产品市场份额的增加,单晶硅生产商对高纯度的多晶硅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发表评论
留言: